如今汽车已确定进入千家万户,买车上路后最要安设的设备是什么?相信很多人的回答都是“行车记录仪”。可别小看这个不怎么起眼的小盒子,它就是汽车的“黑匣子”,在关键时刻能起到大作用。
行车记录仪在国内慢慢的变成了车友们的标配,但在很多欧洲地方,行车记录仪却是一个非常受争议的设备,有地方不仅不提倡,还会禁止使用行车记录仪,严重时甚至可能会涉及犯罪。在国内备受好评的行车记录仪在国外为何会被“排斥”?没有行车记录仪出现事故该怎么处理?
行车记录仪顾名思义,就是记录行车过程的车载装置,它能够真实的记录下车主行车过程中的视频影像和声音资料,简单来说就是在车上装了一个摄像头。
自从有了录像机,视频资料就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的证据,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真实性,行车记录仪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是视频资料不能剪辑,否则就失去了真实性。
随着汽车的普及事故的发生概率也慢慢变得大,道路情况瞬息万变,若发生事故很难定责,而行车记录仪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在违规行车一看便知,极大的缩短了交通事故的处理时间,能够迅速处理问题恢复交通,保护了广大司机们的合法权益。
行车记录仪能起到非常好的威慑作用。如今路上大部分车都安装了行车记录仪,让一些有“路怒症”的人再也不敢意气用事了。有证据在手谁也无法狡辩,一些行车总喜欢钻空子的人也会有所顾虑,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另一方面,行车记录仪也是“防碰瓷神器”。大街上的车慢慢的变多,一些动了歪脑筋的人就在里面发现了“商机”。碰瓷者经常在有车流经过的地方蹲点,一旦遇到合适的车辆就往人家车前一躺,厚着脸皮伸手就要钱。
早期的监控设备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加上碰瓷者多喜欢找一些非常偏僻的犄角旮旯,总是让人防不胜防。因没有证据,加上碰瓷者很多都会伤缠烂打,被缠上之后让人百口莫辩,一般怕麻烦的司机总会选择花钱消灾息事宁人。
曾经有一段时间“碰瓷”大行其道,甚至有人结伙到路边碰瓷,人们每天开车出门都得小心翼翼的。但随着道路监控的完善和行车记录仪的使用,如今已经非常困难再看到碰瓷的人了,就算有人碰瓷,只要说一句我车上有行车记录仪,都给你录着呢,碰瓷者也只能悻悻离开。
可以看出行车记录仪在保护行车安全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我国大部分汽车都安装有行车记录仪,一些汽车礼包里面甚至都自带行车记录仪。行车记录仪从车后自行安装逐渐向着车前自带发展,也足以看出人们对它的认可程度。
可以看出如今我们在行车中已经很难再离开行车记录仪了,但在很多欧美地方行车记录仪可并不受欢迎,有的不提倡使用,有的直接明令禁止,这种事情我们很难理解,但它们却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行车记录仪的设计思路就来源于飞机的黑匣子,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马路上的汽车井喷式增长,为了应对慢慢的变多的交通事故,行车记录仪逐渐被人们认可并使用。行车记录出现之后也经历了多次迭代,随着摄像技术的发展,行车记录仪记录的图像越来越清晰,现在的新型行车记录仪已经能够长时间记录超清画面。
行车记录仪出现的初衷是好的,但对在隐私问题上高度青春的欧美人来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拍摄进画面是没办法忍受的。
奥地利就是一个完全禁止使用行车记录仪的地方,这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奥地利如果被发现私自安装行车记录仪,可能会面临高额的罚金。
瑞士、卢森堡等地方也对行车记录仪很有严格的管理,在卢森堡如果被发现用行车记录仪记录了他人的隐私也是不被允许的。行车记录仪使用的目的是记录真实的情况,难免会在无意中拍摄到一些“隐私”,所以这与直接禁止使用没有过大区别。
在国外行车记录仪虽能使用,但国外信息保护局却有这样的规定,未经同意不能拍摄他人的车牌、长相等信息资料,更不能上传到网络,这是违背信息保护法的行为。
在这些对行车记录仪加以限制的地方,如何平衡交通事故与个人隐私之间的平衡一直都是一个大难题。想要真实记录路况就不可能完全避开他人隐私,但人们对隐私问题又高度青春,甚至慢慢的开始阻碍正常生活。因为行车记录仪不被接纳,在一些地区行车记录仪记录下的资料也不能当做证据使用,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西方对隐私问题一直都非常看重,他们不希望跟自己有关的任何东西出现在别人的录像当中,这一点不止体现在行车记录仪上,在其他发面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最近这些年智能手机发展的非常迅速,手机可以有效的进行高清拍照摄像,普通人也能随时随地的记录自己的生活了。但手机摄影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随时随地的拍摄难免会让路人入镜,也会造成等问题。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国外就有专门的规定,手机在进行拍照时必须要有很大的声音,也就是“咔嚓”的一声。这个声音不能主动关闭,也不会因为手机设置静音受到影响。
隐私意识强自然是好事,但没有行车记录仪也确实会让日常行车变得麻烦不少,很多地方都在尽力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对于我国的车主来说,最好还是装一个行车记录,你觉得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